船舶管理国际化是什么时候(国际船舶安全管理规则)
发布时间:2024-09-25阅读次数:24

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1、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2、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2005年6月1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广钦介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3、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50年10月1日,当时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了船舶工业局,标志着其初始阶段的开启。这个时期从船舶工业(管理)局开始,程望和邓存伦先后担任局长,直到1953年1月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船舶工业管理局。

中国造船这么强究竟经历了什么?

中国造船这么强,是因为之前一系列正确的决策以及改革体制形成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造船量连续下滑,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指出“推船下海”。“推船下海”具体指的是船舶工业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且中国的船舶也要出口,要将中国船舶打入国际化行业内。

中国是古代世界的造船强国,也是最早开展远洋航海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创了延续约七百年、世界上仅有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汉代王充《论衡》记载,周成王时有“越裳献雉,倭人贡畅”活动,说明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初,海上往来已是常事。 从沿岸航行到远洋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是古代世界的造船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上航行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海的国家之一,而且于唐代开创了延续约七百年、世界上仅有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技术进步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造船业在技术层面正迅速追赶上韩国。例如,法国达飞轮船的9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最终由中国船厂获得,这一打击让韩国造船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也给韩国造船业的复苏带来了新的阴影。 价格因素在订单争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造船业不断发展的原因

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工业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正确的产业政策 我国造船业有一定历史、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但1980年代初期,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极大。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造船工业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随着出口船舶建造业务的崛起,国际上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涌入,为中国造船业的起飞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一变革对船舶漆和涂装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船舶漆领域,国际上高性能的新型油漆不断被引入并应用于国内,激发了国内油漆行业的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造船工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以承接建造各种类型的出口船舶为契机,国外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管理模式不断得到引进、消化、吸收,中国的造船工业开始了腾飞。这对我国的船舶漆和船舶涂装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来”在技术、标准、设施、管理、贸易等方面不断与国际全面接轨,逐步培育了自主设计开发能力,造船效率、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从常规船型逐步发展到了若干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到1994年,我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家。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国际化办学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积极推行国际化办学策略,通过一系列合作举措,不断提升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学院已与世界多所知名学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法国巴黎高科等。

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签订双边合作协议,开展多方位合作研究;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高科等重点伙伴的合作得到加强。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拥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海上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重点实验室、工程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支撑船海、力学、土木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地处国际航运的中心城市的上海,中国船舶工业的老牌大学上交地理优势极为明显,加上上海市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使得交大在近几十年以来一直都稳做船舶院校老大位置。

马文军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马文军,作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倾注全情于祖国的造船事业,以加快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为研究课题。他倡导通过扩大生产能力、深化生产体系改造和加强生产管理,目标是缩短船舶建造周期,并带动非船产品的发展。